父亲,老黄牛

小石头沉默于躬耕之中,劳作于晨昏之际,日复一日的耕作,充满了辛苦和孤寂,唯有夏收的麦子粒粒饱满金灿灿,秋收的玉米棒子支支壮硕黄灿灿,饱蘸沧桑的脸上才充满了喜悦和幸福感,这就是父亲,一个植根乡村几十载,拾掇庄稼最在行,从不挑肥拣瘦的老农民。孩童时,记忆里的乡村还是集体经济,大锅饭刚散伙不久,我家里最值钱的就是灶房里吃饭的家伙什。一口铁锅,一个锅铲,还有几双筷子和几只碗,彼时的寒酸反而无人笑谈,皆因家家如此,都有一本清贫的“经”需要念。村头挂一口钟,钟声响起,上工时间到了,家家户户的劳力聚在村头,听当天的安排,然后奔赴不一样的地块,父亲就是这个队伍当中的一员。风里来雨里去的耕作,地里的收成连饱腹都有困难,过日子纯粹成了捱日子,恰在此时,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彻底激活了农村的生产力,有门路的出村了,有技术的跳槽了,没有门路的安心了,舍不得离家的父亲把汗水倾注到了责任田之中。耕田需要牛,家中无牛,只得靠人力。特别是播玉米种时,拉耧的父亲光着膀子,一根粗绳曳在后背,脖子上青筋蹦得老高,母亲扶着耧缓慢前行,父亲没走几步就汗流浃背,一遭地到头,人就累的有些虚脱。辛苦是农人最基本的底色,那一刻,父亲仿若变成了一头老黄牛,在绳套的勒索之中求生存,用气喘吁吁、挥汗如雨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。因一个人的效率过于低下,相邻地块的几家就相互帮衬,在同一天备好种子和播种的耧,三五成群,不仅增加了动力,而且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。麦收最为繁忙,焦麦炸豆,收割最急迫,抢收抢种,误不得农时。凌晨的麦田,天上繁星闪烁,地里早已开镰收割,只听得镰刀回揽齐刷刷的响声,一个黑影慢慢向前挪移,那是父亲弯腰前倾的身姿。每次转身,就是半捆麦子倒地,顺手用麦秆对拧,借助彼此的摩擦成绳,然后把整捆麦秆捆到一起,同样的动作重复无数次,有时人累得眼皮耷拉,靠着麦捆就能睡着。天刚蒙蒙亮,地里麦子已收割大半,我在母亲的催促声中到地头送饭,早已无法认出父亲的面庞,除却吃饭时露出的白色牙齿,被汗水打湿的脸上黑黢黢的,是土是灰或是泥。热饼子就大葱,两碗粥急匆匆下肚,把吃饭当成了最好的喘息之机,随后又赶紧回到麦田,更换一把顿挫的镰刀后,加把劲朝前赶,唯恐头顶的云朵化为阵雨骤然降临。麦收割之后的运输成了一个大问题。借用邻居的架子车,也要趁他们不用时,耽误工夫不说,有时还因打捆的绳子不凑手,延误了麦子的运输。父母一咬牙,硬是借钱买了一辆架子车,车架长长,一次能拉不少麦捆。麦子运回村头的场,需及时碾压,好让麦穗脱粒。一个石磙,几根长绳,叔伯们和父亲一起,又似老黄牛一样转圈圈,不多时就汗如雨下,而天空骄阳似火,炙烤得孩童躲到柳荫下不停地忽闪扇子,此时如有卖冰棍的叫卖声响起,不啻一剂清凉之水天上来。一分钱的冰棍,能给焦灼的肺降降温,也让拉碾子的人稍事喘息。扬场的活不必细说,单单麦子磨成白面到做成面条入口,需历经多道工序,其中的辛苦无法用言语表达,父亲每每端着饭碗就能酣眠的姿势深深烙印在我心中,诠释了“粒粒皆辛苦”的不易。“块块荒田水和泥,深翻细作走东西。老牛亦解韶光贵,不待扬鞭自奋蹄。”父亲的辛劳为家庭的小康奠定了基础,从温饱到小康,从食品的单一到丰富,从孩童的学习到成长,每一处都凝结着父亲的默默耕耘。期盼犹如一粒种子,幸福恰似一盏明灯,让父亲看到未来可期,用滴滴汗水来浇灌着田地,用勤勉的劳作夯实脚下的路,犹如一头老黄牛,哞哞声中扬天吼,埋头驾辕向前行。“在中华文化里,牛是勤劳、奉献、奋进、力量的象征。人们……把艰苦奋斗、吃苦耐劳比喻为老黄牛。”幸福生活不是等来的、喊来的,而是拼出来、干出来的。任劳任怨、埋头苦干、勤勉耕耘是父辈们的真实写照,也是奔赴小康之路的必备精神。投稿联络:admin

mulanguli.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abuoumao.com/hyls/5997.html

网站简介| 发布优势| 服务条款| 隐私保护| 广告合作| 网站地图| 版权申明

当前时间: 冀ICP备19029570号-7